如何进入高效率心流状态
栏目:专业分享 发布时间:2022-06-17
你一定有过这样糟糕的体验:想竭尽全力做好一件事,但大脑总是被各种思路打断——一会儿“今天中午吃什么?”的念头冒了出来,一会儿又被“昨天那场比赛真精彩”的想法拉走了。一天下来,你感觉自己一直都在忙,但其实并没有干成多少事。但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美妙的体验: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,忘了时间的流逝,等到结束了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,而自己完全没感觉到累。同样都是做事,为什么你的状态会时好时坏、效率会时高

微信图片_20220607160756.png

你一定有过这样糟糕的体验:想竭尽全力做好一件事,但大脑总是被各种思路打断——一会儿“今天中午吃什么?”的念头冒了出来,一会儿又被“昨天那场比赛真精彩”的想法拉走了。一天下来,你感觉自己一直都在忙,但其实并没有干成多少事。
但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美妙的体验: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,忘了时间的流逝,等到结束了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,而自己完全没感觉到累。
同样都是做事,为什么你的状态会时好时坏、效率会时高时低呢?
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你是否进入了“心流”的状态。
0101
01  什么是心流?

心流”最早是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一书中提出的,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,那种全神贯注、投入忘我的状态。

在这种状态下,你的视觉、听觉和嗅觉都变得格外敏锐,思维会非常清晰,你沉浸其中,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。

而等到事情完成后,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会油然而生,使你感到异常快乐。

这听起来似乎更像是一种美妙的主观感受,但其实它是一个严谨的积极心理学概念,是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和他的研究团队走访了各行各业几千人,收集了超过10万份实验数据后提出的。

那么,怎么判断我们是否进入了“心流”状态呢?

在一次TED演讲中,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到了7个条件,这也被认为是心流的7个特征。

1.精神集中。你的注意力被高度锁定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。

2.感到狂喜。你从日常的杂念中脱离出来,进入到一种喜悦的状态。

3.内心清晰。你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,并知道如何完成得更好。

4.力所能及。你的能力和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相匹配(不会觉得它太简单而无聊,也不会觉得它太难而焦虑)。

5.宁静安详。你忘记了自己,丧失了自我察觉。

6.时间感消失。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。

7.内在动力。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。

这种状态下,你不仅感觉良好,做事的效率也会得到极大地提升。

能提升多少呢?

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相关研究发现,当人们处于“心流”状态时,他们的效率最高能提升5倍。

这也就意味着,平常需要5小时完成的工作,在“心流”状态下你可能1个小时就能完成。

是不是挺有吸引力的?想马上投入其中尝试一下?

但只要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进入该状态的经历就可以知道,“心流”状态,可不是我们想进随时就能进的,它甚至被很多人称之为“可遇而不可求”的状态。

那么,我们为什么很难进入“心流”状态呢?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们?


02 为什么我们很难进入“心流”状态?

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们还需要了解另外一个概念,就是“精神熵”。

物理学中的“熵”,代表的是无序的量度,参考这个概念,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“精神熵”,指的是人们意识的无序和混乱程度。像文章开头提到的,你想竭尽全力做好一件事,但大脑总是被各种思路打断,这种意识处于混乱中,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现象,就是“精神熵”,意识混乱程度越高,“精神熵”的熵值就越高。

那么,“精神熵”是否普遍存在呢?

答案是肯定的。

有研究表明,人们在醒着的时候,脑袋里有47%的时间想的都不是正在做的事。我们或者是在做“白日梦”,或者是陷入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计划中。

而我们之所以难以进入“心流”状态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“精神熵”太强大了。

那么,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“精神熵”的强大呢?

一是我们的天性使然

远古时期,人类时刻面临着各种威胁,稍有不慎,就会受伤甚至失去生命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保持专注并不是一件好事,它只会延缓我们逃生的时间,让我们错过最好的时机。

到了现代,这些威胁大多都已经不存在了,但这难以专注的特征却被遗留了下来。它让我们关注到更多的信息,但也造成了我们内心秩序的混乱。

二是外界的干扰太多。

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,我们每天都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信息——微信上的消息,APP上的通知,电子邮件的提醒,突如其来的电话……

这些外界干扰,都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切断,造成我们意识的混乱,让我们难以进入“心流”状态。

三是我们太“贪心”。

很多时候,为了让自己更高效,很多人会选择一次处理好几件事情。

但这样效率真的会高吗?

《深度工作》一书的作者卡尔·纽波特给出了否定的回答。

卡尔·纽波特认为,同时处理多项任务,会导致我们注意力的分散和处理事情能力的降低。

而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多个任务切换过程中,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会出现两种耗散——任务切换耗散和任务混淆耗散

任务切换耗散,指的是当你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时,不会是无缝衔接的,而是会耗费一定的时间。

那么,这个耗散有多少呢?

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,如果一个突如其来的手机通知暂时让我们切换到另一项任务上去了,我们需要用大约23分钟重新回到手头上的工作。

而任务混淆耗散,指的是人脑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后,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神,你看似是在处理第二个任务,但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第一个任务的内容。

这两种耗散,不仅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用的切换上,还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,让我们越来越难以专注。


图片

简单说,心流,就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。

注意力是心流的关键,前额叶皮质是注意力的关键。心流状态下,前额叶皮质的大部分活动,会被*关闭*。心流用大脑不是用得更多,而是用得更少。

前额叶皮质你知道,是大脑中执行注意力、决策、专注思考、意志力的区域。人的自我意识和时间感也都在前额叶皮质中。

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出大脑有“系统一”和“系统二”,其中系统一是快思考,系统二是慢思考 —— 那个系统二,就主要靠的是前额叶皮质。

心流中,我们是把前额叶皮质的活动降到最低,把那部分能量省出来,用到系统一之中去。系统一速度快、无比流畅,创造力强,所以你感觉工作特别顺畅。

为什么心流中没有时间感呢?因为时间感是在前额叶皮质中的几个部位进行的计算。时间感对工作是一个拖累。

昨天交上去的那个报告有个毛病,会不会出问题?明天的会议上我的提议能通过吗?以前发生过的事儿让你恐惧,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儿让你焦虑。

没有了时间感,真正活在当下,恰恰就是曾国藩说的那个「既往不恋,当下不杂,未来不迎」。

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其实就是你的焦虑水平降到了最低,皮质醇之类的压力荷尔蒙没有了,剩下的都是多巴胺之类让你感到愉快的化学物质,所以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当前这件事儿之中。

大脑中总在评判你的那个声音是由背外侧前额叶负责的。2008年的一项研究证明,爵士乐乐手在心流状态下表演的时候,他的背外侧前额叶整个关闭了。

他完全没有自己审查自己,想到哪儿就演到哪儿,所以才是那样一个特别放得开、特别自然、特别有创造力的感觉。

当你收到快递的一瞬间很快乐,但是打开以后一看这个东西,快乐也会很快消失。

好多女生买了一衣柜的衣服为什么不穿?就是因为最初买衣服的那一瞬间的快感已经完全体验过了,这个衣服只不过就像看完电影后留下的门票存根。

这种快乐不是像一条河流在流,而是像一个个的小水洼,它们是一个一个分离的,不能流动的,所以不能叫“心流”。

当然打游戏、甚至于吸毒,也会让你产生快感,但它是借助于外来的刺激,离开了这种刺激就会焦虑,很难产生持续感,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“心流”。

我们说心里堵就是缺少流动,缺少内心的平静、有序与和谐,幸福是内心井然有序的流动。


图片
04结语

“心流”(Flow),说得就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以一贯之、超然物我的沉浸感,就像流水一样。

在生活、工作、交际、情感中都可以获得这种“心流”。当你持续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面,这种感受就是幸福。

能不能形成心流要看你内心的情绪能否形成某种持续性和一贯性

工作中的心流就是你的专注、沉浸感,乐在其中,如果你在工作中没有心流,还是趁早离开这份工作。

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:“成就大事的惟一方法,就是热爱所做的事。如果你还没有找到,那么就继续找,不要停!”

很多创业者有很多焦虑和抑郁,甚至不乏极端事件发生。你需要关注两个流:“现金流”和“心流”,现金流断了很可怕,心流断了事业也难以持续,这是一种情感指标。

创业不应该是一个苦差事,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有那种激情和使命感。有人怕星期一,但还有人嫌星期天太长,很多创业者的激情和精力都是十分充沛的。如果你和团队心流已断,觉得苦不堪言的时候,这份事业也很难获得成功。

洛克菲洛说过的一句话:我和穷光蛋的区别不在于我有多少钱,而是因为我在任何一个地方,只要五分钟就能沉浸在我的工作里,而那些穷光蛋却在那儿转悠一辈子,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。

所以建议创业者,要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打造心流的人,让自己幸福起来。《自然城之路》里有一句话很打动人: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,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。

在线客服系统